千金难买北京之旅:圆了我三个小梦-背多芬

北京之旅:圆了我三个小梦-背多芬
2017年的夏天,哥哥和嫂子带爸妈到北京旅游。对于爸妈这一辈来说,北京有着浓厚的革命胜利色彩,记得小时候妈妈就常对我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毛泽东就没有我们。(当时瞬间觉得我妈好有文化)所以初次来北京,游天安门、看升国旗、瞻仰毛爷爷的遗体,都成为了他们必不可少的旅游路线。
但对于我而言,在紧凑的时间里,天安门不是我的第一选择。我所认知的中国近现代史,可以用“文化大革命、红卫兵、侵略”几个关键词概括,所以一直比较抗拒那段历史。长大后回顾发现,也许和初中看的小说有一定启蒙关系,初中第一本看的是英国小说《简·爱》,第二本便是巴金的《家》了,看《家》那段时间,人是处于压抑状态的,以至于到如今,我都没有把“激流三部曲”的另外两部《春》和《秋》翻阅过。
当你全身心地投入到一部文学作品中,主人翁的情绪和处境就会牵扯着你的心弦,让你因他喜而喜,因他悲而悲。看《家》时我14岁,现在只记得个大概故事轮廓,是说五四时期的一个封建大家族故事,但当时书里描绘的落后的封建文化的腐蚀性着实压得我喘不过气来,也许当年幼小的心灵觉得难以承受历史的沉重感吧,所以多少庆幸自己生于繁华盛世,所以我就总是避开学习这段历史。习惯性地趋于欣赏美好的事物,不纠结于黑暗与丑恶,这大抵就是白发还没有爬上头顶、皱纹还没有在我眼角留下痕迹的缘故吧。
(今天核查内容,小说的背景原来设在成都,而我却一直觉得故事的原型是发生在北京胡同里,可见我一直是有偏见的。)
2018年3月,因为工作出差的缘故我第一次到北京,干燥的气候并没有带给我任何身体的不适,由于时间的紧凑、由于个人喜好的原因,我没有选择到天安门溜达,反倒兴高采烈地圆了自己三个小梦。
一、游颐和园
按理说,对于侵略历史有所抵触的我,颐和园和晚清的关系一目了然,我也应该同样抗拒的。然而,2月因缘际会,我刚看完赵焰老师写的《晚清有个曾国藩》(说来也是奇怪朱慧珊,关于曾国藩的书,大学每回在文学馆看到都视而不见,对他的印象也只停留在洋务运动上)。

书里记载道,曾国藩一生共见过慈禧六次热血八路,和她多次较量,纵使知道朝廷拿他做代罪羔羊,作为臣子的他亦无可奈何,他既对同治和慈禧这对孤儿寡母统领大清时的疑心病表示同情,又过早地预知大清必然走向灭亡的历史,所以最终忧郁成疾。也许,他应该庆幸死得其时死得其所,起码不用像李鸿章般见证后来屈辱的侵略史。听闻,颐和园是慈禧的后花园,我饶有兴趣地前往,想印证一下曾老眼中颇具胆略的江南女子是如何把大清一步一步引向灭亡的。
游玩的当天有轻微雾霾,所以拍出来的照片略显暗淡。我在北宫门附近的公交站下车(20元入园费),租了一个电子解说器(50元押金,20元租借费),便开始了闲逛。有50元联票购买,不过我主要想到文昌院(一个小型博物馆)看看,其他地方兴趣不大,所以只购买了单独的入园票。

电子解说器上有地图千金难买,没必要再花10元买纸质地图,每到一个景点,解说器就会进行简单的介绍,如果想了解更详尽的话,可以租个导游,或者一边游一边混进旁边的旅游团里听故事,这样会比瞎逛要有趣得多,毕竟每个历史遗迹都是因为背后的故事而充满了灵动性。

“苏州街”,是一个仿江南水镇而建的买卖街,也是进了北宫门的第一个景点,在后面是跨后湖的长桥。原型为白居易任苏州刺史时督造的苏州第一街——七里山塘。清漪园时期岸上有各式店铺,如玉器古玩店、绸缎店、点心铺、茶楼、金颐和园苏州街银首饰楼等,店铺中的店员都是太监、宫女妆扮,皇帝游幸时开始营业,后湖岸边的数十处店铺1860年被列强焚毁,现在的景观为1986年重修。由于个人不喜欢逛商业街,所以没有下去观赏的动,在石拱桥上瞄瞄就好。

“四大部洲”,是颐和园万寿山后山中部的一组汉藏建筑群,占地2万平方米肖志军事件,四大部洲和八小部洲排列在象征世界中心弥勒山的香岩宗印之阁的周围四方向姹紫嫣红造句,在阁的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建设有代表佛经“四智”的红、白、黑、绿四座喇嘛塔。信儒教的我逗留了一会就辙了。

相对而言,我对屋檐文化更感兴趣,可惜腹中墨水过少,并未能解其意尽其兴,2017年到云南大理的张家花园旅游时,完全着迷于导游姐姐介绍的屋檐文化,于是每每在一个新建筑景点浏览时,会记得抬头。

因为展会站了几天,没有力气爬上万寿山的我,从松堂绕去了“谐趣园”恶灵中毒,一路绿树成荫童小芯,人处其中,完全忘却北京的雾霾,倍感舒适,还经过了一片山桃花林,看到了各种怡然自得的小动物。这时候,我兀地想到了慈禧,想到了慈禧晚年就躲在这么一个舒适乐园里,坐享人间富贵,园外却是八国联军侵华的哀嚎声……

“谐趣园”,是乾隆时仿无锡惠山脚下的寄畅园建造,原名惠山园。建成后,乾隆曾写《惠山园八景诗》,在诗序中说:“一亭一径足谐奇趣”。嘉庆时重修改名“谐趣园”。竣工时,嘉庆在《谐趣园记》中说:“以物外之静趣刘焕香,谐寸田之中和,故名谐趣,乃寄畅之意也。”最喜欢这里的长廊,有着丰富的彩绘故事,后来下载了一个颐和园的APP,只为体味其中的趣味。



“仁寿殿”,非常值得一提!好好的勤政殿被慈禧阿姨硬改成仁寿殿史文俊,而且在殿外马基的徒弟,凤处内,龙处外,赤裸裸地彰显着女权的身份。不知为何,同为女性,我透过解说器听到这个小插曲并不是那么的高兴,可能觉得一位关心自己长寿,不问政事,一味委屈求全的统治者,格局有点小的缘故吧。


仁寿殿被围起来,不得进内,反倒后面到了文昌院,可以用VR眼镜“进去”仁寿殿里参观。
不过曾国藩还是肯定过慈禧的,他曾在私下里把慈禧跟汉时的吕后、唐朝的武则天相比较,他的结论是:比较而言,吕后是狠,凶残无比,她可以毫不迟疑地杀掉韩信、陈郗,就足见她的凶狠;而武则天霸气十足,气吞万里如虎,更像一个男人,她甚至有着汉魏武帝的风格,胸襟博大,极具个人魅力。相比较而言,慈禧,这个江南小女子,倒是聪明伶俐,也最具有女人味,她善于运用女人的手段和方式来办事,在轻描淡写和风细雨中,达到她的目的。当然东北小狠,这个女人同样是颇具胆略的武丁与妇好,几次关键时候的先下手为强,就可以看出她的心机和果敢。
随后,突然发现自己很人才地只带了数据线没有带充电宝,只好立马赶去文昌院(另外给20元入门票)。文昌院博物馆是中国古典园林中规模最大、品级最高的文物陈列馆,馆内设有六个专题展厅,品类涉及铜器、玉器、瓷器、金银器、竹木牙角器、漆器、家具、书画、古籍、珐琅、钟表、杂项等类。

后来遗憾地发现,走马观花地欣赏并不能解其中滋味,往昔在老东家金丽珠宝交易贵中心,把玩一件珠宝整天,然后才落笔写文章,那种沉下思绪、心境平静,感受着貔貅、飞龙、猛虎穿越期间的滋味实在太棒了!

在院内,除了可以看到慈禧的臭美照外,还有各种好玩的VR,由于3月是颐和园淡季,游客不多,所以我这个淘气包全都尽情地体验了一把。以为历史已落幕,以为只会落得随意打理的命运,却植入了新兴技术,与时代接轨,内心莫名兴奋。

最后,就是沿着昆明湖漫走人生路了,听着关于“东堤、西堤”的故事,踩着夕阳的余晖,心满意足地归程。(明年如若心情恰好,就把西宫门那一半也走走看吧)

二、看《兰陵王》
大概是2014年,排骨兄突然北上追逐他的出版梦,然后不时看他发圈说又去了哪个剧院看了哪个表演,我才后知后觉地知道北京原来是一个充满艺术气息的圣地。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排骨兄潜移默化的影响,我心想一定要到北京看一场话剧,感受一下艺术的熏陶,而且还要去高逼格的国家话剧院剧场。

扫视了那两天的话剧安排,除了耳熟能详的《开心麻花》,便是《兰陵王》,对于我来说,肯定更青睐于有历史味道的作品。

进去诺大的会场后,我又想到了在云南昆明看的《云南映象》,当时也是花了近300个大洋,章慕良坐的位置也是一样的偏徐自贤,但观看云南那场表演时,不少观众掏出手机狂拍个不停,要不然就是年轻人在玩手机,亮晃晃的手机屏幕在漆黑的馆内甚是夺目,所以我基本是耐着性子观看那场精彩表演的。这次在北京,观众的素质略高,话剧一开场,大家自觉收起了手机,美中不足的是,我一时心软,和某位陌生人调了座位,结果我新座位旁边的是一对母女,话剧表演期间一直在低声交谈,估计当时的我也是想抽人的。
说回《兰陵王》,可能之前看过综艺节目《演员的诞生》的缘故,对于出演这类现场表演的演员们,我是由衷的佩服,虽然说彩排多时,但即兴性、突发性仍是存在的,比电影和电视剧带给我的效果绝对震撼多了。内容不必详说,就是大家熟知的中国版哈姆莱特的故事,所以网上骂声一片,冲的是“编剧不够,舞美来救”,我也深以为然。但男演员张皓越的表演的确可圈可点,冲着他豁得出去的演技,时男时女,时而威武时而温婉,可以勉强撩到三星,路转粉。
三、会好基友
这个好基友当然就是排骨兄了!
一直记得,大四那年到广州大学城的招聘会上求职,是排骨兄接送我还帮我排队投简历请我吃饭的。一直铭记,希望有朝一日答谢排骨兄。结果这次到北京再聚,又是排骨兄请吃饭,明年北京,一定要让我埋单!!!

排骨兄,在我心中比较特别,除了他神秘的恋情外,还有他对梦想的执着追求之情,以及他的才华横溢。犹记得小学时,他改编过一篇渔夫的小说,当时我的膜拜之情简直要溢出胸膛了,当然,人也特别的幽默和善。
除此以外,2014年那场网上的交谈,排骨兄给了我莫大的启发。他给我介绍读书软件(一开始我有用和他一样的平台,后来还是习惯用iReader),我们还相互点评过读书笔记。总的来说,他教我:要读书!要多读书!有事没事不要玩手机玩微信,要读书!的确,2013年毕业后到2014年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没有拿起过书了,最多偶尔在电子书上看言情小说,受到排骨兄的启发,何况当时他还准备到北京圆出版梦,我被他的伟大形象瞬间征服,就下定决心:看书!上下班高峰期也要在地铁看书!感谢排骨,至今我仍保留着读书的习惯,无论是在路上,还是临睡前,抑或是在陌生酒店里,即便不看书,也要听书。事实上,包括用个人公众号写日记游记,也是向排骨兄学习的,他每个月会推一篇,而我每次都通篇读完,希望我能跟上他的节奏。
在去北京前夕,很想给排骨兄一个惊喜,他说想吃广东早茶,我就第一次尝试做虾饺,卖相可以,但其实味道一般,考虑到飞机能否带熟食的缘故,最后都没有带到去给他,相当遗憾,毕竟我做了一晚上。明年去北京之前,希望我的曲奇技术有长进啦!

Anyway,我的北京之旅圆了三个人生小梦想。
没法用华丽的辞藻结束我的第一篇游记,那就用那句烂熟于耳的话吧:
身体和心灵,总有一个要在路上。
近日听书《晓说》,不知什么时候才有机会去游览高晓松侃侃而谈的这些国家,而在还没有机会前,不妨听一下这些国家的奇闻趣事,也算是心灵在路上的一种享受吧!
【背多芬厨房】
是日新作:煎蛋抱饺

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有文字均为原创文章,作者: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