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推半就北京中轴线和北京城6个谜团-疯狂路痴闯天下

北京中轴线和北京城6个谜团-疯狂路痴闯天下
北京中轴线从永定门到钟鼓楼全长7.8公里,是北京中心标志,也是世界上现存最长城市中轴线,早在忽必烈开始营造大都时这条中轴线就已初具雏形,到明嘉靖年间拓展京师外城后定型,距今已有700多年历史,这条线汇集北京古代城市建筑精髓,见证了北京城沧桑变化.

中国建筑大师梁思成曾这样赞美这条中轴线:“一根长达八公里,全世界最长也最伟大南北中轴线穿过全城,北京独有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建立而产生,前后起伏,左右对称的体形或空间分配都是以这中轴线为依据的,气魄之雄伟就在这个南北引伸,一贯到底的规模”.不知道在哪里听说过想要了解一个城市坐公交车吧,我想这样或许能在走马观花式的游览中得到一星半点对于这个城市印象,对于北京这座古老的城市要真正了解它不如走一走它来时的路,沿着中轴线一路向北柯家豪,用双脚丈量出属于你自己的《四九城记》.

永定门
永定门是当年北京外城南大门,在所有外城门中是最大一座,也是从南部出入京城通衢要道,始建于1553年明嘉靖,取“永远安定”之意,共跨越明清两代.
城楼形制一如内城,重檐歇山三滴水楼阁式建筑,灰筒瓦绿琉璃瓦剪边顶,高大恢弘,这座城门在1957年以妨碍交通和已是危楼为名被拆除,2004年重建.
既然到了永定门自然要去东面天坛走一遭,它是如今保存完好坛庙建筑群,这个明清两代皇帝用来祭天祈求五谷丰登的地方,无论在整体布局还是单一建筑上都反映出天地之间关系.
第二站前门
一路向北穿过珠市口大街就来到前门,也就是正阳门,毗邻旧使馆区,靠近繁华大栅栏商业区和老前门火车站,一直都是北京旅游必去景点之一.现在前门大街聚集众多北京老字号门店,每天都是熙熙攘攘人群,虽然成为商业街但商业元素跟原本古城建筑结合的很好,一点也不会失了古都颜色.

周边游推荐去东交民巷,这条北京最长胡同在旧中国时曾是使馆区,西洋小楼比肩而立,保存完整历史风貌,时刻警醒着人们勿忘国耻.

第三站天安门&故宫博物院
天安门,故宫不需多说,北京标志性建筑,一切秩序都曾经为这个紫禁城而生,即使已经去过多次也忍不住去看看那红墙和琉璃瓦片.


第四站景山
从故宫神武门出来对面就是景山,景山原为元,明,清三代皇家御苑,为保护皇宫也用作瞭望哨所,景山东麓原有一株向东倾斜低矮老槐树,是当年明崇祯朱由检自缢的地方.
如果天气好有福了,登上景山公园最顶端观赏北京中轴线,把这个让人赞叹的城市布局尽收眼底,这里绝对是北京城内最好的观景台.

第五站钟鼓楼
中轴线最北端钟楼和鼓楼是一组古建筑,原来是元,明,清代都城报时中心,两楼前后纵置,气势雄伟,巍峨壮观,在城市钟鼓楼建制史上北京钟鼓楼规模最大,形制最高,是留存至今最重要古代标志性建筑,每到年节依然能听到宏厚有力钟鼓声,成为京城著名一景.

走过鼓楼去旁边什刹海,胡同里走一走,老北京风味都藏在这些小巷子里.自2017年起经国务院批准每年6月10日“文化遗产日”正式调整设立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从2011年开始“北京中轴线”就开始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如今我们都知道北京城有一条贯穿南北的中轴线,它南起永定门北到钟鼓楼全长7.8公里.但与现在“中轴线”相比古人对于“中轴线”这个概念保持从始至终沉默,古人建设这个城市,但没有对这个城市解释,比如说北京城有中轴线,但是古书里没有这个词五山水厂,找不到这个强调,古书一说就说北京城有多少城门...
比起中轴线古人对于城市规划设计功夫帝皇,似乎更多依托于《周礼·考工记》中描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尽管北京城设计与《考工记》中“理想城”有所出入,但对于中轴线毫无踪迹可循.那么中轴线究竟是古人的创造,还是今人的发现?
中轴线概念最早是梁思成在1951年提出来的,定义是中国古代大建筑群平面中统率全局轴线,然而在当时没有摩天大厦,没有航拍胜利女排,人们无法从天空中亲眼俯瞰到中轴线存在,更无法理解它对于北京城规划布局重要意义.
不过一位和梁思成同时认识到中轴线重要性的学者始终没有放弃强调中轴线重要意义,他的研究成果为我们破解北京城本身结构特点,也揭示北京城规划精彩之处,这位学者便是侯仁之.最早北京城从古代蓟城直到金朝中都城,前后两千年间都是在今莲花池以东区域发展起来的,尽管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但城址却始终没变许篙,但到13世纪60年代当元朝决定迁都北京时莲花池水系水量已经不能够满足需求,于是元朝放弃莲花池水系,东北郊外重建新城.
皇城位于大城南部中央,宫城中心恰好布置在全城中轴线,这条中轴线通过一条南北垂直大道而明确地表现出来...至于全城真正几何中心尚在中心阁稍西,原有刻石镌“中心之台”四大字,这是元大都城在平面设计所树立的最重要测量标志,可惜久已亡佚.明清北京城的城址轴线基本与元大都城城址轴线重合,这也就是说北京现存中轴线从元大都建城时已确立距今已经750年,而明清北京城在元大都基础更进一步强化中轴作用.
2004年有一个叫夔中羽的老先生为了设计航空拍摄北京中轴线建筑准确飞行路线,拿巨幅《北京卫星影像图》和《北京航空影像图》在中轴线走了一遭,当他的目光沿着中轴线一路北上时,“不知不觉的脑袋有点儿向左歪.”后来经过测量和证实中轴线在钟鼓楼位置走偏了,和子午线偏移2度十几分,举世瞩目中轴线为什么是“歪”的?为了解开谜团学者们进行种种研究,夔中羽先生发现北京至古开平(忽必烈发祥地)连线与北京子午线夹角为2度至3度,这与北京中轴线偏离北京子午线方向一致,偏离角度几乎吻合.
意思是说当初建元大都时中轴线是采取了开平(上都)与元大都的连线作为基准线的,也有学者说当年朱棣迁都北京时为了防御蒙古大军,将元大都遗址北边城墙向南移动5里,形成今天北京城轮廓.
修建元大都城之初来自蒙古高原忽必烈十分欣赏现在北海公园水色,因此奉命设计修建元大都刘秉忠,郭守敬二人不得不考虑将漕运,宫殿以及水源有机结合利用,并把北海,詹世钗中海保留在城市当中.经过深思熟虑确立如今北京中轴线李琼久,而中轴线设计起点就是今天什刹海后门桥.就在今天后门桥紧挨现在什刹海东岸确定一条自北而南中轴线.尽管元朝时期就确立中轴线,但元大都建筑较少又不够集中陈怀仁,因此中轴线的意义并不凸显,而到明清两朝中轴线被大大强化,比如说同类建筑都是按照中轴线对称分布的,太庙对社稷坛,天坛对先农坛,东直门对西直门,崇文门对宣武门,东单对西单等.
皇家最高等级的宫殿和城门直接建在中轴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午门等居“天下之中”.明代开挖南海和围绕紫禁城筒子河将挖出土堆成景山,而景山正处于中轴线上.

上世纪50年代地安门桥下曾出土石鼠,正阳门瓮城内也有传说在午门下面或在天桥下面出土石马,子为鼠,午为马,表明古人认为北京中轴线就是通过北京子午线,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清政府曾将北京中轴线确定为天文和地理意义本初子午线,即零度地球经线.可惜当时没有知识产权概念,没有申报国际认定,没有被国际社会采用,直至1884年国际会议决定以通过英国格林威治天文台子午仪中心经线为本初子午线.

北京永定门纬度线至古开平中心纬度线距离约270多公里,古开平往西偏离北京子午线约17公里,北京至古开平连线与北京子午线夹角为2至3度,与北京中轴线偏离北京子午线方向一致,偏离角度几乎吻合,说明当初建元大都时中轴线是采取了开平与大都连线作为基准线.当年忽必烈就是从元上都迁都到元大都(今北京),而事实上元世祖忽必烈实行“两都巡幸制”,冬天在元大都办公,元大都就是所谓“冬都”,夏天在元上都办公,元上都即是“夏都”.建元大都前堪舆工作中很可能按当时皇帝忽必烈意愿为体现上都,大都两都统一,而采用上都-大都连线作为大都中轴线的基准线,因而将北京中轴线偏离而指向上都是忽必烈有意为之,将两都风水和王气连为一脉,中轴线成为两都线.
王恭厂大爆炸之谜
王恭厂大爆炸史称天启大爆炸或王恭厂灾,1626年5月30日(明朝天启六年五月初六)端午节次日上午9时,北京西南隅王恭厂火药库附近区域发生离奇爆炸事件,造成半径达750米,面积达2.25平方公里的爆炸范围及2万余人巨大死伤,据后人估算此次爆炸威力约为1万至2万吨当量黄色炸药(TNT)(相当于广岛原爆).对于王恭厂特大爆炸几百年来一直众说纷纭,大体有这几种说法即地震说,火药自爆说,陨石说,核爆炸说,龙卷风说,外星人入侵说等,但每一个观点都没有摆出无可辩驳证据使人完全信服,由于时间久远现场早无痕余国荔迹可查,从历史资料记载来看仅能作出大体猜测,还不能证实这次大爆炸起因,时至今日大爆炸之谜仍未解开.

“景山坐像”之谜
1987年3月在北京地区航空遥感成果展览会上曝出一个惊人消息,遥感拍摄北京景山公园平面园林图酷似一尊盘腿打坐人像,被称为“景山坐像”.

遥感卫星拍摄景山公园照片清晰可见公园整体建筑群落酷似一尊闭目盘坐着的人像,面带微笑,公园寿皇殿建筑群为“坐像”头部,大殿和宫门组成眼,鼻,口,眉毛由树组成,两边非常对称三角形树林组成胡须,但它被寿皇殿外墙隔开,经过仔细辨认这个图像边框是由景山公园四周内外围墙构成,近似于最美黄金分割比例,如果真是一幅人像的话那它将是世界最大用人工建筑组成的人像.“景山坐像”引起科技界,考古界广泛兴趣,这幅近似人像图形为什么会在北京中轴线景山公园出现呢?作为皇城宫苑园林景山从辽代堆山,金代建园,逐步成为北京城南北轴线中心点,这座人像究竟是古人有意建造还是一种巧合?几年来专业人员为此作大量研究考证但收获均微,至今还是一个没有解开的谜.
颐和园里暗含图案之谜
颐和园布局也极其奇妙,卫星照片昆明湖变成一个寿桃,万寿山展翅成一只蝙蝠雀斑王根会,连十七孔桥也成了一只长长龟颈.北京人熟悉的颐和园在高空中看起来竟然是一幅福山寿海图案,这些精妙的设计到底是古人有意建造还是一种巧合?相传修建颐和园之初皇帝曾下令要在园林中体现福,半推半就禄,寿三个字,当时匠人巧用心思设计一个人工湖,将这个人工湖挖成一个寿桃形状,平地上看不出全貌娱乐全才,但从万寿山望下去呈现在眼前的就是一个大寿桃,而十七孔桥连着湖中小岛设计成龟状,十七孔桥就是龟颈,寓意长寿,至于福字是将万寿山佛香阁两侧建筑设计成蝙蝠两翼的形状,整体看来成了一只蝙蝠,蝠同福,寓意多福.

北京古城墙缺个角
翻开明清时期北京城地图,细心的人会发现明清时期城墙没有西北角,为什么明清时城墙没有西北角?这是长久遗留下来的不被普通百姓所熟知的一个谜,如今古城墙已不见踪影,早已被二环路替代.北京古城墙始创于元代,建成于明代,沿用于清代至民国,经历7个世纪,据史书记载巍巍北京古城墙在元代时是方方正正的,此所谓城方如印.到明代内城,外城和皇城均有缺角现象,内城没有西北角破坏北京城整体对称性,从整体布局上看似有缺憾之处.关于北京古城墙缺个角大体上有三种说法,其一修建时人为去掉西北角,其二修建后屡建屡塌形成缺口状,其三古人故意设计为缺口状.不论哪一种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目前只是猜测还不能证实北京古城墙为何独缺西北角.

东华门门钉谜团
意大利摄影家马达罗的20世纪初的北京摄影作品展上有一张1898年从正东向西拍摄东华门照片,照片上的门钉数是横七竖九,有细心人提出现在东华门门钉数是横八竖九.《帝京旧影》一书中有张摄于1922年东华门照片刘向圆,门钉数也是横七竖九,而《北京老城门》一书摄于20世纪80年代一幅东华门照片,与1898年那张照片的拍摄角度完全相同,门钉数却已经是横八竖九.古代中国人认为单为阳,双为阴,九是阳数之极故九路门钉是体现最高等级门钉排列抢卡网,紫禁城南(午门),北(神武门),西(西华门)三门都是横九竖九,共81颗门钉.唯独东华门是横八竖九,共72颗门钉,那么东华门门钉究竟是横七还是横八?从什么时候起横七变成了横八?那东华门门钉数目变动有什么历史背景?是故宫修缮过程中不慎弄错了还是其他原因?至今仍然是一个谜.

中轴线有点歪,起点指向是个谜
专家发现一直被认为是正南正北贯穿北京城的中轴线却出现与子午线不重合现象,似乎有点歪.

元,明,清三代皇城中轴线代表皇权至上和大一统思想标志,应突出正和中的中心位,同时也是向心对称各级建筑为依据轴线菲利普帕特,然而令人费解的是这条730年历史中轴线并非想像中的正南正北,而是向逆时针方向倾斜,更令人不解的是中轴线直指270公里外元上都遗址.经准确测量显示以永定门为端点的北京中轴线从逆时针方向与子午线有一个2度多夹角,虽然只偏离2度多夹角但在永定门北6公里多地安门已向西偏离子午线200多米范无病,而在永定门北约8公里鼓楼则向西偏离子午线近300米,由于偏差角度比较小普通市民根本感觉不到.还有让人所不解的是北京中轴线继续往北延伸裴翠云,延长线直指距离北京270多公里的元上都遗址,为什么延长歪斜的中轴线恰好经过曾经的元上都的遗址蒋文瑞?
北京城里的“双龙”布局
有关专家对北京景山地区遥感航摄照片进行研究发现这里的古代建筑群整体设计形状貌似一组拟人化建筑,科学家利用遥感技术所拍摄全北京城鸟瞰照片,翻阅大量有关史料相互印证,惊奇发现明朝人对北京城设计建造是双龙布局形状,即一条水龙和一条陆龙衡山环水,蔚为奇观.水龙以南海为龙头部分坚韧的刺刀,湖心岛是龙眼,中南海和北海构成龙身,什剎海是龙尾,摆向西北方向.陆龙俯卧在北京中轴线上,天安门宛若龙吻,金水桥为龙的颔虬,东西长安街仿佛龙两条长须,从天安门到午门一带是龙鼻骨部,太庙和社稷址如同龙眼,故宫恰似龙骨龙身,四座角楼好像是龙的四爪伸向八个方向,景山,地安门大街和钟鼓楼构成龙尾,正阳门好似一宝珠,通览北京中轴线的古建筑,呈现出巨龙锁珠之势极富匠心,这种神奇的双龙布局设计是中国古人艺术造诣还是天然的巧合,仍然是一个谜.


灵光寺的“三绝”之谜
灵光寺位于北京西山八大处,是一座1200多年历史佛家古刹,灵光寺始建于唐代大历年间初名龙泉寺,辽代曾扩建,金代改叫觉山寺,明代成化十五年重修后才改为灵光寺,一千多年来灵光寺有着千古传奇,还有让人赞叹不已的“三绝”以及它的未解之谜.如今灵光寺已是闻名中外,全国各地的游人都慕名前来烧香敬拜,游客不光烧香拜佛还想对古寺庙中“三绝”一探究竟,“三绝”就是“一绝”为千年生死树;“二绝”为寺中大雄宝殿香火从不熏人;“三绝”为大雄宝殿后面山上古木绿树繁阴,但大殿屋顶上却没有一片树叶.多年来灵光寺“三绝”吸引许多国内外专家学者前来猎奇,解题却至今仍无人能解其中之谜.

北京十字寺之谜
房山周口店镇车场村曾有个十字寺,1919年一天有个叫哈丁洋人来到这里,寺中的两块石刻清晰“十字”吸引他的注意.

后来这两件石刻经过鉴定是珍贵景教遗物,石刻发现曾轰动中外学术界,景教石刻发现揭开一段被历史掩埋许久真相,这座供奉着佛教诸神十字寺原来曾经是一座景教寺院,车场村西北十字寺遗址有两块石碑,一块元碑,一块辽碑,默默讲述十字刻千年沧桑,这座寺院为东晋建武元年高僧慧净创建,辽代叫崇圣院,元顺帝赐名十字寺,但从建成直至景教石刻被发现1600年间,十字寺留下都是佛教寺院记载,未见景教寺院任何资料记载.那么景教究竟何时曾存在于十字寺?十字寺发现景教石刻究竟隐藏着景教徒怎样的故事?一段景教存在历史如何被光阴掩埋得如此了无痕迹?这是十字寺留给世人待解之谜.

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有文字均为原创文章,作者: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