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岛危机弹头和苏州相比,其他地方的生活都是凑合-苏州规划

和苏州相比,其他地方的生活都是凑合-苏州规划

▲深秋,红柿薛应龙,石桥。摄影/殷启民
苏州,优秀了2500年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地道风物(ID:didaofengwu),作者饭火花。

去过苏州,就会觉得,中国其他地方的生活,都是凑合山岸由花子。
这其他地方,当然包括我的北方家乡,虽然日子过得恣意汪洋,也不乏我这北方大妞的旷放直接,但是,一到苏州,人就不由自主地浅吟低唱、柔风细雨起来。

▲可园一角。摄影/陶源
看似低眉婉约,苏州的骨子里却有股狠劲儿,做什么都能做到极致——
最古老:苏州城之古为全国第一,尚是春秋时物。(语出顾颉刚,中国著名历史学家,苏州人)
最好学:中国历史上状元最多的城市
最宜居:“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
最会做:“良玉虽集京城,工巧则推苏郡”,苏州工,天下一绝。
最会吃:不时不食,苏州人的餐桌每个月都不重样,光是这个季节的螃蟹,苏州人就能做出200道蟹肴。
……emmm,太多了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江南的典型在苏州,苏州的核心在如今的姑苏区。

▲水乡泽国,好一个姑苏。摄影/顾娟
富甲天下的苏州留给世人的印象是“东南第一大都会”,位于姑苏西北部的阊门一带,更是曹雪芹笔下描写的“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极尽热闹繁华之能事;相比之下,位于姑苏东南部的葑门双塔一带,安静、从容,自古是府衙、学校、园林、寺庙、园林集中的区域,被苏州作家王稼句称为“天堂里的书房”。

?按住图片左右滑动查看?
▲从左至右:可园竹外一枝轩内的木雕。摄影/殷启民;苏州大学毕业季。摄影/陶源;同益里民国建筑群。摄影/殷启民;圣约翰基督教堂。摄影/陶源
避开游人如织的山塘街和虎丘,我们从天堂的东南方走起,因为从某种程度上,苏州、江南乃至中国的某些样子,都从这里发端……

苏州为什么盛产学霸?

▲范仲淹建立的鼎鼎大名的苏州府学,成为苏州文脉的源头。供图/俞正阳
天堂不是一天建成的
苏州的历史其实是一部猛人辈出的历史,尤其是从商朝末年泰伯奔吴开始,这片被称作勾吴的土地就注定上演着不平凡。
用个互联网思维的比喻,苏州这个地方的人,都像是优秀的产品经理,品控做得好,不管造城、造园、为官、为学、经商还是手工,各种要求高到有些偏执,绝不含糊,所以,苏式生活,才成为中国人理想生活的样板。
苏州城最早的产品经理,是春秋时期的伍子胥。苏州城现在的基础,就是他最初奠定的。大家只知道伍子胥过昭关一夜急白了头,却很少有人知道,他还是一位城建高手。

▲上世纪30年代,葑门水城门。供图/徐刚毅
公元前514年,吴王阖闾即位,背负血海深仇的伍子胥由楚至吴,几经岁月,终于成为阖闾的重臣。复仇计划第一步便向阖闾提出了“先立城郭,设守备,实仓廪,治兵革”的建议,于是在这河港密布的水泽间慕容中石,史无前例地建成了规模极其宏伟的阖闾大城——它的位置,即在今天的古城苏州。如今苏州的阊门、胥门、盘门、娄门、葑门、齐门等古城门,有的还存在,有的只剩个地名,但都是从那个时代开始建起来的*。

▲上世纪30年代,临水茶馆。供图/徐刚毅
伍子胥建设的阖闾大城,还按照外城套内城、内城套子城的格局设置。在苏州文庙的碑刻博物馆里,有着中国至今发现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市平面图——南宋《平江图》红叛军,那上面能够清晰看到子城的范围,位于古城中心的东南方向,这个曾经是三国孙策政权的中心、唐代白居易刘禹锡等人的官衙、元末张士诚的皇都……是古城东南方书房气质的来源。

▲上世纪20年代,葑门城墙。供图/徐刚毅
伍子胥在历史上的谢幕也很猛,在被阖闾的儿子吴王夫差赐死后,他扬言要把自己的眼珠子挂在苏州城的东门上,看着越国军队进来,结果他准确地预言了那个卧薪尝胆的勾践灭了吴国的历史结局(让你夫差不听劝)。
*吴大城即今日苏州城之说,一直居正统地位,但1989年,苏州博物馆的钱公麟先生发表论文提出吴大城坐落在如今的木渎一带的推论,2009年,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和苏州市考古研究所的考古发现,证实木渎一带存在一座春秋时期的大型古城,现在的苏州城从考古发现来看,学界普遍认为是从汉代开始建立的王京京微博。

▲灭渡桥,位于苏州古城东南一隅的葑门外,跨京杭古运河。摄影/施乙迅
隋唐时期,京杭大运河的修通虫皇主宰,成为了苏州崛起的重要契机,大运河穿苏州城而过,天下的财富便真的如水一般,流向苏州。
此时,苏州迎来另一个人,一个诗人——白居易,公元825年,已到天命之年的白居易上任苏州刺史,从白居易给苏州留下的多篇诗作来看,他在这里过得很开心:
忆在苏州日,常谙夏至筵。粽香筒竹嫩,炙脆子鹅鲜。
但他留给苏州最好的文化遗产,是修筑了阊门到“吴中第一名胜”虎丘的七里山塘,奠定了阊门繁华的基础,至今,山塘街仍是如北京王府井一样的苏州旅游打卡地。

▲山塘街,说不尽的姑苏繁华。供图/视觉中国
五代十国期间,吴越王钱镠治苏州,从那时开始,苏州开始大规模营造园林,“苏州好,城里半园亭”,“苏湖熟,天下足”正是从此时开始流传天下。
以上这些猛人陆续塑造了苏州城的骨肉,但下面这位即将登场的猛人,则重建了苏州的精神,他,就是那位“先忧后乐”的范仲淹。
维吴有学,谁敢争锋
北宋景佑二年(1035年),时任苏州知州的范仲淹,创办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所州府级学校——苏州府学,范仲淹迁文庙入学校,首创官学与文庙合为一体的办学格局。“天下有学自吴郡始”,此言不虚。

▲左图:文庙内的孔子圣绩图石碑。摄影/阙明芬 中图:苏州人在文庙外晨练。摄影/殷启民;右图:1936年的文庙前牌坊。摄影/郭俊纶
穷什么不能穷教育——范仲淹聘请了当时著名的教育家胡瑗为教授,胡瑗采用因材施教的“分斋教授法”,在苏州府学五年,桃李满天下,赢得了“苏学天下第一”之誉。
据北宋的路边社新闻所说,本来风水先生是让范仲淹自己在府学的所在地修建私宅,因为是风水宝地,范家子孙后代可以科甲不断,公卿辈出。不过范仲淹是一个高尚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他选择兴建府学,自此,苏州文脉炽盛,成为中国出状元最多的地方。就在如今文庙附近,有个地方叫三元坊,是为了纪念苏州历史上唯一一位连中三元的钱棨,他是清朝开国140年后的第一位“三元”深宅未醒。

▲老苏州人认为,早在府学之前,苏州的文脉就已经由双塔奠定了基础。老苏州人对双塔特别钟情,视双塔为苏州的冲天之笔,是苏州文脉的象征。摄影/屠德顺
文脉之说带有传奇色彩,但是从府学开始,这种从骨子里就重视教育的信念自此深深植入了苏州人的生活。从古至今,苏州的教育有多牛,我只举几个简单的例子:
如今的苏州文庙里有苏州碑刻博物馆,里面放着四块宋代石刻四图《平江图》、《天文图》、《地理图》和《帝王绍运图》,堪称国宝。
其中《平江图》记录900年前苏州城的总体格局(与今日苏州古城位置无异),《地理图》是南宋黄裳作的中国全国性地图,《天文图》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东方星象测绘图,也是黄裳所作,在那个没有测绘卫星,没有GPS的年代,苏州的学生已经开始用这些地图来开脑洞了。

▲四大宋碑。来源/苏州碑刻博物馆官网
再来看看苏州中学(前身即为苏州府学,校史已历千年)那些闪瞎眼的校友和名师吧——想象一下和唐伯虎做校友是一种什么感觉?

▲著名的苏州十中坐落在当年的苏州织造署里,西花园内,仍保留着江南三大名石之一瑞云峰,该石据传是宋徽宗“花石纲”遗物。摄影/陶源
参观苏州中学的校史馆,我只想到一个词:璨若星河。范仲淹次子范纯仁、明代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唐寅、清代钱大昕、沈德潜、翁同龢都在此学习过。而晚清及民国时期国学家罗振玉、王国维、吴梅、钱穆、语言学家吕叔湘、史学家吕思勉、美术家颜文梁、地理学家胡焕庸、教育家汪懋祖、邵鹤亭等人都先后在此执教。

▲胡焕庸任苏州中学校长时,在校园内建的一座小洋楼,为纪念范仲淹在这里办府学,取名“紫阳楼”。摄影/鲍俐文
还有苏州大学的前身东吴大学——20世纪中国第一所西制大学,也在姑苏的东南一隅,这是学法律的我必须来朝拜的地方,民国时期的东吴大学以法学院著称,当时的法学界两大翘楚即为“南东吴,北朝阳”。

▲清末,东吴大学旧影。供图/徐刚毅
东吴法学院在1946 年的东京审判中一战成名,由于审判采用的是英美法程序,国民政府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参与审判的人选,最后蒋介石点名从东吴大学要人,于是当时赴远东参加军事法庭的法官、检察官、顾问等人均来自于东吴大学。孤岛危机弹头在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上,他们负责处理了 28 名甲级日本战犯的东京大审判,共开庭 817 次,最终以 6 比 5 票的微弱优势将战犯绳之以法。

?按住图片左右滑动查看?
▲如今的东吴大学。图一摄影/陈宇宁;图二摄影/顾娟;图三摄影/陶源;图四摄影/张朝阳;图五摄影/虞绛
这是一个我们平时不太了解的苏州,少了些商贾辐辏的热闹,多了些修齐治平的格局与家国天下的壮怀激烈,也正因此,姑苏东南方的三个园林——沧浪亭、可园、网师园,看起来也独具气韵。

当文人遇上园林

▲沧浪亭在晨雾中若隐若现。摄影/曹晓芳
沧浪亭最古老,可园是苏州唯一的书院园林,网师园面积小但最有故事,三个园林都带着浓浓的文人基因和学霸基因,而且感官体验上就一个字:美南天群星。
可园入门处的“四时风雅”,真是道尽了苏州园林的韵味,园内杨柳扶风、春水微皱,好一个“风到这里就是黏,黏住过客的思念”。

▲斜阳中的可园月洞门,色彩、光影都很有春的特点。摄影/殷启民
苏州人是长在园林里的,哪怕只是家中伺候了些花花草草,也要营造出一个城市山林的角落。他们真正实现了诗意地栖居,怎样解读苏州园林中的文化意象都不为过,正如文震亨在《长物志》所说:“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
北宋年间,被贬官员苏舜钦在好友范仲淹的安利下,来到苏州散心,最后却盖了一座沧浪亭,这个园林,与狮子林、拙政园、留园一齐列为苏州宋、元、明、清四大园林。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这是中国文人“大隐隐于市”的最好注脚,后世历代苏州园林的修葺者、营造者、使用者大都用“沧浪”系列表情达意。

▲沧浪亭的漏窗和门洞形态各异,各有特点。摄影/唐嘉鸿
之所以说园林也有学霸基因,因为可园作为书院园林,又是一个猛人聚集的所在。这里是清朝正谊书院所在地,培养出了最早提出洋务运动“中体西用”思想的冯桂芬。他只是众多猛人中突出的那个,因为他有一个更猛的老师叫林则徐。章慕良

▲四时风雅皆可赏,冬日暖阳满园洒。摄影/焦青
作为书院园林的可园是入世的。而与它相隔不到半小时步程的网师园则相反,处处体现园林主人清高自守之意——府中藏书万卷,故正堂取名“万卷堂”,在它侧边修建花圃,取名“渔隐”。园中“濯缨水阁”取自“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与沧浪亭遥相呼应。

▲网师园集虚斋正妹公社。《庄子·人间世》:“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意即消除心中杂念,拥有清澈的心境。集虚斋是园主读书的地方。摄影/殷启民
网师园虽小,却处处精致,被古建筑园林艺术专家陈从周称为“小园极则”,每一个景点都处心积虑,境界深远,“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

▲层叠错落,疏密有致的网师园布局。陈从周所指的“小园极则”,其精华就在花园。园以水位中心,配以山石、建筑、花木,组成聚合有致的风景。摄影/殷启民
网师园最后一任园主人何亚农是民国风云人物、蒋介石的老师,他的女儿何泽慧是著名科学家,被誉为“东方的居里夫人”,这些住在园林里的苏州知识分子,是天堂里的书房的精神内核。

▲“殿春簃”是网师园里一处相对独立的典雅小院,美仑美奂,几成造园教科书。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内的“明轩”即参照殿春簃设计。摄影/殷启民

天堂里的菜市场,600年了

▲手起刀落。摄影/陶源
园林,是苏州人的完美生活空间,葑门横街,则是苏州人的现实主义主场。不到葑门横街,就没算真正到过苏州。
横街一天的生活,从清晨的一碗“头汤面”开始,一家专业的苏式面馆,浇头可以达到二三十种,有素有荤,焖肉、炒肉、鳝糊、虾仁、爆鱼……红汤、白汤,宽面、细面……谁说南方人不吃面?

▲一碗苏式面和它的五花八门的浇头。摄影/殷启民
逛横街,劝你留着点肚子仔细逛,一个铺子吃一口,一趟下来,能带走一个苏州胃,我是在一个春光明媚的早上走进葑门横街,那时清明已过,但仍能在横街买到现做的青团,如果一时贪嘴吃两到三个青团,那么保准你后面的炸茨菇片、炸爆鱼、煎春卷、桂花糯米藕,就只有眼馋的份儿了,毕竟一大早还有碗头汤面呢。

?按住图片左右滑动查看?
▲从左至右: 桂花糯米藕、糯米和酒酿做成的米饼、枇杷、笋、爆鱼、咸鸭蛋。摄影/阮传菊
与贪嘴的游客不同,老苏州来横街,挑的是新鲜,蔬菜、水果、河鲜,葑门横街上的菜就是一场四季流动的盛宴,一月鲢鱼,二月青鱼,三月鳜鱼、刀鱼,四月甲鱼、塘鲤鱼……苏州人的口味,随着季节变换,春天的樱桃肉、螺丝与鳜鱼,夏天的菱角、秋天的鸡头米、冬天的塘藕,过了这个季,就没了这个菜,不时不食,是苏州人的生活圣经,身体里的那个生物钟,一季都不差。

▲看图说话时间到,有谁能完整说出图中每一种食物的名称~ 绘图/Q年
以“横街”命名的街巷,大多是旧时苏州的集市,承担着平头百姓们一年四季的衣食开销。根据志书记载煤精印,苏州的横街先后有过十多条。现在大多或湮灭、或改名、或式微,面貌基本保持完好的,只有葑门横街。可以说,它是苏州横街中基地小虎,出现最早、最为兴盛的一条、也是生命力最长久的一条。

▲老人儿们在横街的生活孙友田,处处透着一股怡然自得。摄影/阙明芬
苏州,古城有古城的韵味,新城有新城的洋气,但是在新旧之间,有些姑苏的意味正在逐渐消失,比如,讲苏州话的人越来越少了,大量外地移民的涌入,搅活了太湖水,却也稀释了传承2000年的姑苏味道,这或许是每个城市发展的宿命之变,也或许是吴文化包容的个性使然。
但无论如何变迁傲世炎神,那个美到奢靡、讲究到矫情的苏州茅山邪道,我永远爱她。

▲风光旖旎的苏州园林,延续着儒家的道统文脉,涵养着苏州人崇文重教的精神。摄影/殷启民

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有文字均为原创文章,作者:admin